当前位置:首页>中药学---十二五规划(第九版)PDF,TXT迅雷下载,磁力链接,网盘下载

中药学---十二五规划(第九版)PDF,TXT迅雷下载,磁力链接,网盘下载

分类:教材 发布时间:2018-07-24
内容简介
  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·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(第9版):中药学》包括总论、附编、各论、附录几个部分。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,包括中药、中药学等概念,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,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、本草学代表著作及学术价值;中药的产地与采集,介绍了产地与疗效的关系,道地药材的概念,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,如何发展道地药材,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;中药的炮制,介绍炮制的概念、目的与方法;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,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、中药治病的机理,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,如四气、五味、升降浮沉、归经、毒性等的概念、产生由来、所表示药物的作用、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、认识、掌握中药的效用;中药的配伍,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、原则及药物“七情”的概念、中药配伍应用规律;用药禁忌,着重介绍配伍禁忌、证候用药禁忌、妊娠用药禁忌、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;用药剂量与用法,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,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。
目  录
总论
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
一、原始社会(远古~公元前21世纪)
二、夏商周时代(公元前21世纪~公元前221年)
三、秦汉时期(公元前221年~公元220年)
四、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(公元265~581年)
五、隋唐时期(公元581~907年)
六、宋、金元时期(公元960~1368年)
七、明代(公元1368~1644年)
八、清代(公元1644~1911年)
九、民国时期(公元1911~1949年)
十、当代(1949年10月~至今)

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、采集与贮藏
显示全部信息
免费在线读

  进入奴隶社会,手工业逐步发达。夏、商时期,人们已较广泛地使用陶制器皿,同时对食品加工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和提高,为汤液的发明创造了条件。相传商代伊尹始创汤液。晋·皇甫谧《针灸甲乙经》序中谓:“伊尹以亚圣之才,撰用神农本草,以为汤液。”《资治通鉴》谓伊尹“闵生民之疾苦,作汤液本草,明寒热温凉之性,酸苦辛甘咸淡之味,轻清浊重,阴阳升降,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。”伊尹,商初人,既精烹饪,又兼通医学,说明汤液的发明与食物加工有密切关系。汤液的出现,不但服用方便,提高了疗效,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,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。因此汤剂也就作为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得以流传,并得到不断的发展。

  周代在一些非医药学专著中,出现了关于医药的文字记载。如《周礼·天官冢宰下》谓:“医师掌医之政令,聚毒药以供医事。”又谓:“以五味、五谷、五药养其病。”据汉代郑玄注:“五药,草、木、虫、石、谷也。”所谓“五药”,并非指五种具体药物,可能是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。《诗经》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,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。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、植物名称,如苍耳、芍药、枸杞、鲤鱼、蟾蜍等,并记载了某些品种的采集、性状、产地及服用季节等。《山海经》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。记载药物l20多种,其中包括植物、动物、矿物等,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、效用和性能。服法方面有内服和外用的不同。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,包括内、外、妇、眼、皮肤等科疾患。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,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。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较丰富。

  春秋战国时期,出现了“诸子蜂起,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当时的医家,以朴素的、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,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,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。《黄帝内经》的问世,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,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,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“辛散I_、“酸收”、“甘缓”、“苦坚”、“咸软”等,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;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“五味所人,酸人肝、辛人肺、苦人心、咸人肾、甘人脾,是为五人。”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;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“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”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“味厚者为阴,薄者为阴中之阳;气厚者为阳,薄者为阳中之阴”等,是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。同时《黄帝内经》中所提出的五脏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,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。

 

点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