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汴京之围:北宋末年的外交、战争和人(当当独家签名版)PDF,TXT迅雷下载,磁力链接,网盘下载

汴京之围:北宋末年的外交、战争和人(当当独家签名版)PDF,TXT迅雷下载,磁力链接,网盘下载

分类:文艺 发布时间:2019-07-25
产品特色
编辑推荐

 

1. 继“帝国密码”三部曲之后,郭建龙全新历史大作重磅

2.读史明智,鉴古知今。北宋何以亡国,大金又如何崛起?通过读懂历史变局大事件,获取受用终身的战略和决策智慧,这是一部政商必读的罕见佳作!

3. 一部全新视角下的辽金宋外交战争史,颠覆你既有的历史观,用丰富扎实的史料复原多方立场,带你一起了解北宋政治、军事和外交策略的得与失。

4.把脉帝国系统性痼疾,读懂古代王朝衰亡的深层成因和历史逻辑。围城之下,恶性党争、财政危机、军事痼疾、外交失策……本书带领读者身临其境,感受盛世轰然崩塌后的人间百态。

5.本书给你一份危急时刻的国家生存指南,从与之相通的战略和决策层面,可以获得企业生存法则和管理指南。2019必读书!

6. 从盛世到灭亡仅隔3年,北宋何以轰然崩溃?细致解构帝国内外的危机根源,深度发掘历史反思的现代启示。

7. 和战两派的恶性党争、日益加剧的财政危机、痼疾难除的军事体制,以及昏聩不堪的外交策略,如何将内忧外困中的北宋一步步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?

 
内容简介

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,讲述宋、辽、金三方的和与战,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,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。北宋宣和年间,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,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。财政困难、军事痼疾、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,北方辽、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,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。为“收复”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,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。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,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,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,金国转而南下攻宋。靖康元年(1126),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,十一月汴京城陷。北宋轰然崩溃,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。

作者以兼顾宋、辽、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,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,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,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,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。

作者简介

郭建龙,自由作家,曾任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。

出版作品:社科历史类“帝国密码三部曲”《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》《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》《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》;历史游记《穿越百年中东》;小说《告别香巴拉》;文化游记“亚洲三部曲”《印度,漂浮的次大陆》《三千佛塔烟云下》《骑车去元朝》;人物传记《一以贯之》;商业传记《势在人为》。

目  录
楔子 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001
第一部 伟大的胜利
第一章 繁荣之后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011
四十二年不识兵//011
盛世下的隐患//014
商王世系与党争//020
第二章 北方游牧区:衰老与新兴.....................025
最成功的盟约//025
从肘腋之患到心腹大患//031
统兵的宦官与主战的叛徒//038
第三章 最危险的和约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040
和战之争//040
三国的外交大竞争//043
海上之盟//048
显示全部信息
前  言
楔子: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
在缺乏机械的古代,即便是皇权,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。在颐和园中,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,这块石头长 8 米,宽 2 米,高4 米,重量大约为 30 吨,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,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。如今,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 卡,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。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,还只能利用人力、畜力和简单机械,30 吨的重量就 成了巨大的负担。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,只好弃置道旁。 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,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。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? 比如,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(公元 1122 年)a,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,大约有 15 米高(约合五层楼),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 其环绕。b 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,不由自主产生崇拜 之情。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,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(现河南省开封市),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? 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叫作朱勔的人,从现有的资料中,我们能够推断出朱 勔是如何做到的。
最好的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,保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,这块大石也不例外。当人们潜水发现石头后,会绑上绳索,清掉淤泥,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。但用船拖的办法对小石头都非常不易,更何况是大如居民楼的巨石?
显示全部信息
免费在线读
111楔子: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
在缺乏机械的古代,即便是皇权,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。在颐和园中,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,这块石头长 8 米,宽 2 米,高4 米,重量大约为 30 吨,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,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。如今,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 卡,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。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,还只能利用人力、畜力和简单机械,30 吨的重量就 成了巨大的负担。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,只好弃置道旁。 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,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。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? 比如,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(公元 1122 年)a,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,大约有 15 米高(约合五层楼),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 其环绕。b 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,不由自主产生崇拜 之情。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,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(现河南省开封市),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? 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叫作朱勔的人,从现有的资料中,我们能够推断出朱 勔是如何做到的。
最好的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,保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,这块大石也不例外。当人们潜水发现石头后,会绑上绳索,清掉淤泥,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。但用船拖的办法对小石头都非常不易,更何况是大如居民楼的巨石?
普通的船已经不够用了。根据记载,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 000石,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,也就是500石,大约折合30吨,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,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。a
为了移动这块石头,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。
船建造完毕,将石头拖出水,才是运输的第一步。
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保护石头。在运输中难免磕碰,但太湖石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上布满了孔洞,让人们充满了浪漫的遐想。一旦这些孔洞损坏,价值就打了折扣。为了避免损坏,必须首先用胶泥将石头上的孔洞填上,外面再用掺了麻的胶泥敷上厚厚的一层,做成圆圆的球形,放在阳光下晒结实了,才能继续运输。b
这么重的石头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,只有继续走水路。接下来,必须用大木头做成滚轮,将石头装船。运输船从太湖出发,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,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,从长江岸边的江都(现江苏省扬州市)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。从运河转入淮河,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,到达徐州附近水域。在徐州,石头将开始它的最后一段,也是最艰难的旅程。
北宋时期,从徐州到达首都汴梁的河段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:汴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