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失落的卫星: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PDF,TXT迅雷下载,磁力链接,网盘下载

失落的卫星: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PDF,TXT迅雷下载,磁力链接,网盘下载

分类:文艺 发布时间:2021-01-20
产品特色

编辑推荐

★ 深入中亚大陆,探访邻人之国,书店文学奖得主刘子超寻觅九年新作

★ 继承旅行文学书写传统,开启“新游牧”生活方式,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

★ 探索未知之地,见证时间之旅,记录个体之声,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

★ 名家关注:史学家罗新、作家许知远力荐,作品入围单向街“水手计划”,作者受邀登陆“一席”

★ 国际盛赞:获评“全/球真实故事奖”特别关注作品,《纽约客》战地记者乔·李·安德森推荐

★ 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如临现场,初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,书影音立体呈现中亚

有了刘子超这本书,我们可以骄傲地说,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,终于有了初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。宽广的接触面,鲜活的时代感,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,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,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。我特别喜欢的段落,是作者偏离旅游热点深入街巷所看到的真实生活,所接触的那些和你我一样的中亚人民。——罗新,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

子超是这一代人中蕞杰出的游记作家,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·索鲁。偶尔,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。——许知远,作家、单向空间创始人

在“全/球真实故事奖”(True Story Award)的入围作品中,刘子超的《乌兹别克斯坦:寻找中亚失落的心》是蕞为新鲜独到的作品之一。他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,独特的幽默感、好奇心和冒险精神,读起来令人愉悦。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,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。——乔·李·安德森,《纽约客》战地记者

《失落的卫星》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。它是一部罕见、非凡的文学作品,以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,如同一名佛教僧侣——就像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风格。刘子超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,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。读完这本书后,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,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。——玛格丽特·斯普雷彻,“全/球真实故事奖”评委

 

 
内容简介

曾经庞大的帝国,一夜之间化为乌有

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,在雕像倒下的地方,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

九年间,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,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——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——在这片处于世界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,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。

沿着国境线飞驰,绕过散落的飞地,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,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,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;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,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,凝视沾血的圣书,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,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;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,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,在乌兹别克的午夜,听见举杯共饮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:“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,这才是现实!”一路上,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,徘徊在希冀与失意、自由与迷失之间。

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,暧昧而失落,充满活力、孤独和挣扎,我们就在隔壁,却浑然不觉——直到旅行开始,直到翻开这本书。

作者简介

刘子超

作家、记者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,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(2016)。曾任职于《南方人物周刊》《GQ智族》。出版作品《午夜降临前抵达》《沿着季风的方向》,曾获“书店文学奖·年度旅行写作奖”。另译有《惊异之城》《流动的盛宴》《漫长的告别》等。

2018年,中亚作品入选单向街“水手计划”项目;2019年,《乌兹别克斯坦: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》长文被译成英文,获评“全/球真实故事奖”(TrueStoryAward)特别关注作品。

目  录
序幕大巴扎、流放者和塔季扬娜
第一部吉尔吉斯斯坦
边城浮世绘
滞留者
天山游记
加加林疗养院
邓小平大道与苏莱曼圣山
第二部塔吉克斯坦
西进亚历山大城
杜尚别复调
从帕米尔公路到瓦罕山谷
世界尽头
第三部乌兹别克斯坦
寻找乌兹别克的失落之心
显示全部信息
媒体评论
有了刘子超这本书,我们可以骄傲地说,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,终于有了笫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。宽广的接触面,鲜活的时代感,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,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,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。我特别喜欢的段落,是作者偏离旅游热点深入街巷所看到的真实生活,所接触的那些和你我一样的中亚人民。——罗新,北京大学教授
子超是这一代人中蕞杰出的游记作家,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·索鲁。偶尔,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。——许知远,作家、单向空间创始人
在“全/球真实故事奖”(True Story Award)的入围作品中,刘子超的《乌兹别克斯坦:寻找中亚失落的心》是蕞为新鲜独到的作品之一。他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,独特的幽默感、好奇心和冒险精神,读起来令人愉悦。在这本书中,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,那里既神秘,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。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,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会读到他的更多作品——我以极大的热忱期待着。——乔·李·安德森(Jon Lee Anderson),《纽约客》记者
显示全部信息
免费在线读
2010年夏天,我以记者的身份去了一次霍尔果斯。那是中国通往哈萨克斯坦的口岸城市,有一种边境地带特有的繁忙和混杂。在国门附近,我看到等待通关的货运卡车排起长龙,远方横亘着冰雪覆盖的天山。
我问一个正在抽烟的中国司机,他的目的地是哪里。他说,阿拉木图。他的口气让我感到阿拉木图是一个遥远的地方,一个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抵达的地方。有那么一瞬间,我很想跳上卡车,随他一起穿越边境,前往阿拉木图—眼前的雪山变成一种致命的诱惑。
司机告诉我,阿拉木图又叫“苹果城”。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座遍植苹果树的城市:在金色的阳光下,苹果泛着清新的光泽,好像少女的脸庞。这几乎成为一种明信片般的印象,以至于六年后,当我走出阿拉木图机场,立刻开始下意识地寻找苹果树。
没有苹果树。
我只看到一排排白杨,掩映着苏联时代的建筑。我打了一辆出租车,进入规划整齐的市区。司机是鞑靼人,只会讲俄语,不会讲哈萨克语。尽管后者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,但是能讲的人非常之少。即便是哈萨克人,熟练掌握本族语言的也不到人口的一半。
苏联解体后,中亚诸国大都推行“去俄化”教育,尤以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为甚。但是哈萨克斯坦选择了并不激进的道路,因为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本人并不是强硬的民族主义者。
在苏联时代,纳扎尔巴耶夫从钢铁厂的技术人员一路攀升,一度有望接任戈尔巴乔夫,成为苏共的总书记。在所有的加盟共和国中,他态度最为强烈地反对苏联解体。然而,正是在阿拉木图,1991年冬天的一场会议,决定了苏联的命运:曾经庞大的帝国,一夜之间化为乌有。
在阿拉木图,街道是横平竖直的。壮丽的外伊犁阿拉套天山就在城市的边缘。夏日的阳光下,山体呈现墨色,沟壑清晰可见,只有山尖还保留着一丝积雪。1854年,哥萨克骑兵在这里建立堡垒,开启了阿拉木图的历史。1911年,一场大地震抹平了城市。眼前的一切几乎都是此后重建的,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苏联的印记。
一辆老式公交车缓缓驶过,上面坐着哈萨克人、鞑靼人、俄罗斯人,还有被斯大林迁徙至中亚的朝鲜人。他们都说俄语,他们都面无表情,就像外面相当空旷的街道。
1997年,纳扎尔巴耶夫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至中部的阿斯塔纳,如今的努尔苏丹。从此,阿拉木图稍稍远离了能源经济带来的喧嚣。这座城市当然也在发展,只不过步调缓和了许多,街上看不到太多扎眼的豪车。或许正因为此,我对阿拉木图的喜爱远超过阿斯塔纳。
显示全部信息
书摘插画
插图

点评